<
xnxnss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我要做首辅 > 第744章 唐毅的考题
    打谷场中间,一团篝火熊熊燃烧,火堆的周围,几十个身着儒衫的读书人席地而坐,欢声笑语不断。在不远处的木架上面,挂着三头开膛破肚的肥羊。

    有村民负责把羊肉切成大小适当的块,用木签穿起来,裹上香料,堆成了一座小山。

    徐渭和李贽都是好吃之人,尤其是大碗酒,大块肉,吃的满头热汗,那才是最痛快的。他们两个等不及都串好,先捧过来一大堆,放在火上烤着,没有多大一会儿,羊肉就滋滋冒油,飘出淡淡的香气,这两位口水流的老长,不停发出啧啧声音,恨不得立刻大快朵颐,别提多丢人了。

    唐毅借口给大家伙倒酒,离这俩丢人的家伙远一点。

    农家的浊酒,算不得好,可是此时喝起来,别有滋味。唐毅就像是好客的主人,给每一个翰林还有国子监生倒酒。有人竟然激动的双手颤抖,还没喝酒脸就红了,心里不停狂喊,崇拜的偶像给自己倒酒了,不要太幸福啊!

    唐毅转了一圈,回到了位置,王锡爵不知道从哪里给老师搬来了一个木墩,坐下来就能比别人高一头,说话也能听得更清楚。

    唐毅先举起来酒碗,和蔼笑道:“大家伙远路而来,本该好好招待大家,奈何万事开头难,村子里一切都刚刚开始,只能因陋就简,不周之处,还请海涵。”

    说着唐毅先干为敬,其他人连忙陪着,王锡爵喝干了碗里的酒,感叹说道:“老师,您都来四个月了,还是如此简陋,想必刚来的时候,一定更加辛苦。弟子们却在京城养尊处优,歌舞升平,安逸享乐,说起来真是羞愧,该死!”

    其他人也都低下了头,感慨万千,仿佛犯了多大错一般。

    唐毅满不在乎一笑,“元驭说的对,可是也不对。当初来的时候,的确如此,房舍四面漏风,躺在屋子里,能看到星星和月亮,什么都没有,什么都要自己动手。”唐毅简单说了两句,话锋一转,“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,我想的更多,可以说略有心得,你们大家伙过来,索性就开诚布公,畅所欲言。”

    “好啊!”王锡爵带着头鼓掌,其他人也一起仰望着唐毅,火光照应着他的脸庞,熠熠生辉,恍惚间他们甚至觉得唐毅有了一丝神圣的味道。

    王阳明被贬官龙场,悟出了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”的道理,从此心学门人多数高谈阔论,盼着能够顿悟,立地成圣,只是几十年过去,再也没有第二个王阳明。

    今天在场的五十多人,几乎都是心学门下,他们憧憬着,想要知道五十年来,最接近阳明公的人,到底悟出了什么道理,每个人竖着耳朵聆听,见证传奇的一幕。

    “初到此地,修房舍,砍柴,挑水,煮饭,凡事亲力亲为,无非为了温饱二字,后来便不愿坐吃山空,开始给村民写信,办学堂,挣一些花销,当得知村民在岁末年关的时候,都会编织苇席,换一些银钱,我就建议他们分工协作,织出更多的苇席,赚更多的银子。到了过年的时候,总算是安静下来,回头想了想,却发现几个月的经历,和千百年来的历史演进何其相似。”

    唐毅微微仰起头,感叹念道:“古之时,人之害多矣。有圣人者立,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。为之君,为之师。驱其虫蛇禽兽,而处之中土。寒然后为之衣,饥然后为之食。木处而颠,土处而病也,然后为之宫室。为之工以赡其器用,为之贾以通其有无,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,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,为之礼以次其先后,为之乐以宣其湮郁,为之政以率其怠倦,为之刑以锄其强梗。相欺也,为之符、玺、斗斛、权衡以信之。相夺也,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。害至而为之备,患生而为之防……”

    “韩愈的这篇《原道》你们多半耳熟能详,人们从蒙昧走向文明,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衣食住行,吃饱穿暖,制作出各种实用的工具,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布匹,商品多了,自然就出现了交换,出现了商人,社会越发富庶,医者、乐师出现,治疗疾病,愉悦心灵。制定礼法规范,建立王朝,订立规矩,制定度量衡,组建军队,一步步走来,才有当今之天下。”

    用韩愈的观点,把《国富论》的社会分工说法重新阐释一番,大家耳目一新,仔细一琢磨,可不是吗,原来古圣先贤早就发现了,只不过他们说的没有《国富论》这般清楚,当然,后世读书人也没有唐毅的聪明智慧,洞察烛照。

    原本对《国富论》还存有怀疑的人,也不得不认同唐毅的说法。

    “韩昌黎所言可谓至理,可是他却忘了,数千年下来,不是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穿暖,生病了能看医生,想要求学,就有书读。实际上如何呢,大多数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有实现,这就是最基本的现实。就在这座村子里,就在三个月之前,有个孩子为了能来读书,不惜把自己的手烫伤,因为手伤了,父母就不会逼着他编苇席,他就能读书了。”

    在场的众人都惊呆了,他们多数家境优渥,实在是想象不了,为了读书,竟然不惜自残,当即就有几个人激动地站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大人,想不到世上有如此好学之人,我们愿意出钱。”

    “没错,此子日后一定是国家栋梁,应当大力栽培。”

    大家情绪激动,七嘴八舌头,徐渭一边啃着刚烤熟的羊肉串,一边叫道:“瞎嚷嚷什么,你们就不能多用点心啊,行之刚刚不是说了,大多数百姓都吃不饱,穿不暖,更读不起书。什么是大多数?你们能帮一个,帮两个,能帮得了千百万的孩童吗?”

    徐渭的一顿抢白,让大家都没了话说,垂头丧气。

    唐毅微微一笑,“大家心存善念,是值得鼓励的,只是文长兄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,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我也曾想过,拿出一些银子,帮一帮百姓,可是银子花光了怎么办?总不能年年掏银子吧?”

    “师父说的有理,所以您就教给村民编织苇席赚钱?”王锡爵惊喜问道。

    唐毅赞许地点头,“有人喜欢说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可是他们忘了,这只是在说君子和小人的差别,可不论君子还是小人,都要吃喝拉撒,生病要吃药,上学要花钱,天经地义的东西,不会因为你是君子,他是小人,就发生丝毫改变。曲解圣人意思,或者说牵强附会,故意遮蔽双眼,蒙住良心,除了能自欺欺人之外,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所谓知行合一,精髓就在于求真务实!”

    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核心在于富民二字,民富易治,民穷难治,小富小治,大富大治。老百姓穷得一无所有,就是揭竿起义之时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唐毅说得很多,每一个人都仔细聆听着,努力思索着唐毅的话语。

    唯有徐渭、李贽、王世贞三个听出了唐毅的真正意思,至于王锡爵也只听明白了一半而已。

    王阳明提出了“知行合一”之后,到了晚年,却越发夸大心的作用,尤其是“天泉证道”,王阳明在生命最后关头,和钱德洪与王畿论道,留下了四句宗旨,即: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
    从中看得出来,王阳明越发在善恶,心性上打转转,至于“行”之一道,则被抛到了一边,至少放在次要的地位,自祖师爷以下,心学门人越发流于清谈,竟有几分佛门“万物由心造”的味道。

    唐毅的谈话,他抛开了四句教,在“知行合一”上下功夫,而且又往前迈了一大步,也就是加上了求真务实四个字!

    这一加可了不得,等于是整个把心学从唯心硬生生拉到了唯物的轨道,求知要做到求真,做事要务实。

    如何判断什么是真,是对,诀窍就在于实践,就像唐毅这般做事,实践对了,就是对的,实践错了,就是妄想,就是空谈,就应该摒弃……

    好大的魄力,好大的胆气。

    几十年来,总算有人在阳明公的肩膀上,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,可以说唐毅已经站在了另一个全新的境界,推陈出新,继往开来。

    徐渭三个自然是满心欢喜,甚至欢呼雀跃,他们本以为唐毅至少要过不惑之年,才能超越阳明公,成就一家之言,只是没有想到,来的竟然这么快,真是让人兴奋啊!

    说到了酒酣耳热,唐毅情绪高涨,他站起身,朗声说道:“余著《国富论》,只是讲到了财富的创造,可是财富不是创造出来就可以了,还要分配好。让每一个人,拿到应得的那一份,这就是我下一本书,要探讨的内容。”

    唐毅举着酒碗,一口喝干,笑道:“今天我就给你们留一道题目,去岁编织苇席,村子七十余户百姓,一共净赚白银三千两,这是他们第一次赚到这么多钱,如何分配这笔钱,他们都犯了难,你们不乏饱读诗书之人,更有朝廷未来的栋梁,就让你们思索一番,该怎么分配,明天我要检查功课!”(未完待续。)